第1卷 初出茅庐 第045章 圣命难为-《复兴大明》


    第(2/3)页

    杨鸿章心情复杂地出了地牢跟着高世明去见皇上,这一次没有了锁链,也没人罩住他的头,他可以很悠闲近距离的观察紫禁城。高世明视乎也因为皇上朱由检的缘故对他很是客气,一边对他讲述着觐见皇上时候的一些礼仪,一边给他讲解着沿途的建筑。这让杨鸿章对太监的印象有了较大的改变,再联想当和自己见过两次面的王承恩,以及和自己共过一段事的高坑,似乎也不是所有太监都和电视剧那样十恶不赦。只是不知道那被崇祯皇帝处置了的九千岁魏忠贤又是怎样的交横跋扈。

    看到熟悉又陌生的北京城,杨鸿章不知道目光该停留在哪里,因为灵魂深处他还是将自己当做了一个看客,甚至在地牢里的时候都是如此,但是高世明不断地提醒让他明白,自己终究还是这个腐朽的封建王朝的一份子,现在更加开始进入这个王朝的权力核心,更是有机会见到拥有至高无上的君主,并且有机会一展抱负。

    再次见到皇帝朱由检,杨鸿章有点不好意思,人家都是有眼不识泰山,他是真正有眼不识天子啊。真龙当面他却彻底的放肆了一回。因为当日自己在地牢里的态度确实狂妄了一些,也多亏自己的谈话内容有干活,或者还因为自己在北京城外略有战功,不然估计连王承恩那一关都过不了。

    崇祯皇帝朱由检笑嘻嘻地看着杨鸿章,显得很温和,很亲近。杨鸿章却说不出话,不是因为被破格提拔,得到皇上的赏识而激动,而是因为堂堂的大明皇上,三十岁不到的人已经因为操劳而两鬓白发,眼角已经爬满了鱼尾纹!要知道这个年纪在和谐年代还是单身倍父母催婚的年纪。眼前的这位却已经掌握了大明至高无双的权柄十多年。历史书上总是有人感叹他不是一个亡国*之君,但是大明却灭亡在他手上!

    看着眼前这位放下了帝王架子的皇上,杨鸿章却想到了李自成、吴三桂,还有那个倾倒众生的陈圆圆。如果历史不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大明甚至汉人命运的风云人物即将粉墨登场,而眼前者为被称为英明神武的年轻皇帝的最终归宿却是煤山。

    历史传言此人生性多疑,孙承宗一代帝师,蓟辽总督一手打造了关宁锦防线却被他压制十余年在高阳蹉跎岁月,袁崇焕先是被他委以重任携带天子剑督师辽东,却最后被凌迟。更夸张的是局历史记载崇祯一朝被处死的总督、巡抚每年都会有那么几个。在这样一位皇帝上边做事真是半句如伴虎。

    十六岁登基,朱由检与文官集团们的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互相仇视,另外一方面又互相利用。这是历史带给杨鸿章的结论。杨鸿章能够理解,与其说腐朽的大明朝廷,不如说腐朽的文官集团。年轻的皇帝想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摆脱文官集团的控制,但是现实又让他不得不依靠这些人。在扭曲中寻找平衡,不早生华发才怪。

    不管历史上的皇上朱由检是怎样一个人,然而在自己的事情上,不能说他有多英明,多慧眼识珠,能够为了一正四品的武将屈尊亲自入地牢,这已经是许多高高在上的皇帝不能为。在面对臣下熬那么无礼冲撞却能沉下心来听对方发泄,然后在看完奏章后居然决定重用。想来为了自己这一个进士出身和正四品的文官,他没少跟内个那些老头子较量,他这一头的白发或许正是被内阁那些老头逼成这样的。

    跪在皇上面前大约沉默了盏茶功夫,杨鸿章突然准备好的辞去户部员外郎的想法烟消云散了。人家一个皇上为国为民都这样了,自己一个秀才还能有限么子个挑三拣四如何对得起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不说士为知己者死,总归要对得起这份礼遇才好。

    “杨爱卿,朕可是等着你为辽东十几万将士筹集军饷呢,若是那一天凑够了,朕就给河南、陕西农民减税。放心,朕不会让你做商鞅、张仪的。朕准许你自己挑选精锐入城护卫左右。”朱由检一脸期待地看着杨鸿章。
    第(2/3)页